李拔
乐山    四川犍为
李拔,字靖峤,号峨峰,犍为县玉津镇文林街人,生于清康熙五十二年(1713年),卒于清乾隆四十年(1775年),终年63岁。 出生贫寒,勤奋好学,乾隆六年恩贡,乾隆九年中举,乾隆十六年辛未科进士。先后任湖北长阳、江夏、钟祥知县,衡州、永川、岳州、汉阳府同知,福建福宁、福州知府,湖南长沙知府,驿盐长宝道、湖北荆宜施道。在福宁知府任上,教民树桑,闽人乃知养蚕。在荆宜施道任上,整治西陵峡险滩恶水,卓有成效。
人气排名
4195

事功

历任长阳、钟祥、宜昌、江夏知县,福宁、福州、长沙知府,湖北荆宜施道,朝廷巡抚。

 

 

在长阳兴水利、重教育,除暴安良;在福宁建桥梁、筑堤坝,修城垣、劝农桑,广种树,首开种玉米棉花、种桑养蚕先例,当李拔从福宁知府调任福州知府兼理海防时,福宁百姓不让他走,福州人民争着抢官,一度流传“两郡争守”的佳话,李拔调任后,乡民立“去思碑”以示怀念;在福州任知府,下车伊始,对山川、水源、土壤、民情进行考察,提出兴教化莫先足衣食,足衣食莫大于重农桑,兴农桑莫要于兴水利;在湖北荆宜施道率众整治长江,疏江流、治恶水、排险滩,励精图治,政绩卓著多次加级记录,受到朝廷隆重表彰,至今,长江两岸尚有李拔手迹,如“化险为夷”、“欲罢不能”等碑刻。他勤于政务、卓有成效,在任二十余年政绩斐然,深得朝廷信任,曾五次得到乾隆皇帝召见。


 

著述

一生著作涉及地方史志编撰、水利建设、儒学、理学、家教家训等众多领域。撰有《重修犍为县志》《衡州续艺文志》《读史绪论》《福宁府志》《福宁府补艺文志》《长阳县志》等地方志书;撰著《四书旁注》《困学心传》《地理探源》《行部纪略》《理学探源》《东溪文集》《道香园诗集》《史学概论》《东西行录》《壮游见闻》《纲鉴折衷》《离骚能意》及家训家教等。

 

 

 

评价影响


1.朝廷一品重臣礼部尚书周煌为李拔所撰墓联:“泽傅东南深得民情爱戴,学富廉洛直探道统渊源”是对他一生的真实评价。


2.至今福建闽东一带还誉称李拔为一代循吏,江汉称为李青天。李拔的清廉故事编入《闽东历史清廉人物荟萃》。

3.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调研时赞誉福州知府李拔曾以“榕为大木,犹荫十亩”类比做官与榕树精神,以喻为官一任在一邑则荫一邑,在一郡则荫一郡,造福一方。